Monday, June 25, 2012

陰柔美學(A aesthetics of femininity)——淺介藝術工作者對於陰柔元素之觀點與應用

在某些交友平台,填寫個人檔案(profile)中偶爾會有個選項:你的CM指數?要你填空一到七不等的選擇,像是光譜,數字越大表示越M(陽剛性/男子氣概)、而數字越小則越接近C(姊妹/娘娘腔/C貨),一般社會定義的陰柔特質通常是被動的、隱晦的、嬌羞的、軟弱的、溫柔的、順從的——但是我們好奇在同志社群裡,一個數字真能輕易表示個體的特質嗎?

藝術家多半認為,女性從古至今雙手擅長之工作如以獸皮布料縫紉、草葉編織、食物採集、蔬菜水果的烹飪、或以圓形的珠子作成飾品等多種維生的素材與製作方式,具有充足的陰柔象徵。例如,果實象徵母親孕育生命,多產的、生生不息的;而傳統的織品製造與加工多半出自女性之手,織品是每個人生活的經驗,使皮膚感到柔軟與溫暖,彷彿母親無時無刻不呵護著自己;再例形狀,橢圓形是女性意義的符號,它除了象徵女性的身形結構如乳房、陰部、子宮、卵之形,也象徵了家庭中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也有重新調整的象徵,如粉紅色,二十世紀初,粉紅色象徵陽剛,但現今則被歸類為陰柔的顏色等。然而在台灣,有些當代藝術之作品屬性通常以素材質地決定,陰柔的作品素材採用較輕的質量,如毛線、報紙、布料、棉花等;而有些則是表顯於印象的概念,如線條纖細、夢幻、脆弱、優雅等陰性氣質的圖像。

傳統中國背景的父權體制強調男尊女卑、男女有別,家庭關係亦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陽剛美的描繪與讚嘆大量地存在典籍與文藝作品,如戰國楚墓帛畫〈馭龍圖〉,兩幅畫流露了男性特有的剛毅之氣,蘊含著對陽剛氣質的肯定。然而,在古代中國,文藝作品的流傳多以士大夫與貴族為宗,而他們多半嚮往寧靜和諧、柔和優美的概念,對人體的審美注重五官的清秀、形體姿態的輕盈以及欣賞氣質的柔美,即為陰柔之美。對男性的審美,除了追求陽剛特質,也強調陰柔特質的表現,如《詩經.魏風.汾沮洳》文中用「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形容男子儀態之美:男子美麗得像綻放的花朵(英),甚至容光煥發,擁有美玉般的光彩,體現了剛柔並行而不悖的審美風格。

在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裡,武功實力經典人物之一的東方不敗為了精通《葵花寶典》的武功,引刀自宮後,漸漸成為半男半女之人,喜歡繡花鞋和脂粉,但武功非常高強,殺人不眨眼,東方不敗的情人楊蓮亭英俊瀟灑、身形魁武,但不會任何武功,於是被東方不敗得寵。

日本的「武士道」指出,所謂忠誠就是「武士與武士的愛要專一」,意思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感情是武士尊嚴、是高尚的愛,從漫畫家最初使用的「少年愛」進而衍生「BL(boy's love)」之題材發展成漫畫情節、大眾小說、動畫影片、同人雜誌、甚至是遊戲劇情、戲劇與舞蹈等。BL多以美少年間的同性情誼(並無法用男同性戀完全解釋)作為元素,主要人物通常塑造成動作纖細、個性柔軟、美貌的男色、像花朵般的美男子,而情節內容使用許多浪漫戀愛的元素,將圖畫與字句描繪極為美麗的意象,更是追求夢幻境界及唯美之特色。台灣的戲劇如《十七歲的天空》、《盛夏光年》以及學生作品《櫃子開了》等亦有美少年戀愛的成分。

林懷民創辦的雲門舞集帶領了台灣現代舞蹈表演藝術,當練習舞蹈時,林懷民緊盯著舞者的任何舉動,糾正他們:你的光芒呢?你的花朵沒有出來,再柔軟、再生機、再繽紛、再綻放一點!擦乾汗水和眼淚,滋養律動,繼續練習。對林懷民而言,任何的元素都不被歸類,除了陰柔與圓滑的線條,呼吸起伏和力道以腰和腿作支點,力度的伸展以氣帶勁,讓舞蹈更擁有生命力。

香港演藝圈最具代表性的張國榮,他的陰柔美學也充分地運用於作品內,如張國榮編導〈夢到內河〉歌曲中,使用芭蕾的元素,以及男體纏綿的鏡頭,情節表達對同性之間的情誼、情慾的渴望,也同時描述男性身體的曲線之美。典雅的芭蕾舞步與傳統的陽剛特質背道而馳,交纏、交疊的赤裸男體與流露的目光、細緻的嬌媚,以及窺視的美感,都衝擊了保守的社會環境而遭受禁播。《金枝玉葉》這部電影之中,張國榮一角也翻轉了狹隘的性別框架,如袁詠儀的女扮男裝成功地表現純真男孩的中性模樣,使得張國榮在劇中幽默地對女扮男裝袁詠儀流露出情感,而曾志偉與羅家英在電影裡同樣扮演男同志的角色,如小丑般製造笑料,則較是大眾揶揄的形象。

陰柔元素也常利用對比的方式而呈現,如陳培廣導演與台灣藝人館出品的狂藍(Wild Blue)舞台劇,其中一幕擁有光頭造型、高大身材、低沉嗓音的角色建國(賈孝國飾)穿著圍裙正對著他的男人撒嬌,令人驚嘆不已;而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兩個男主角,一個特別愛哭,心思細膩縝密,另一個是看護,要為女植物人更衣沐浴,這兩個男主角十足反映了父系社會男性形象較沒有的陰柔特質,對阿莫多瓦而言,女人並非只是生理的歸類而已,如電影《壞教慾》(La mala educación)也有幾幕男扮女裝表現陰柔心機的復仇,艷麗地戲劇化更激昂觀眾的情緒;電影《哭泣寶貝》(Cry-Baby)的主角強尼戴普(Johnny Depp)是一個愛哭的男孩,他甚至在臉上刺青,刺了一滴眼淚;流行女皇 Madonna 的新曲〈Girl Gone Wild〉中,所有的男舞者皆穿上具有陰柔意義的高跟鞋(但在十六世紀的法國,高跟鞋被視為陽剛的鞋子),妖媚的肢體勾勒性感與渴望;而 Lady Gaga 在〈Yoü And I〉的 MV 內也以 Jo Calderone 一角作為男人的象徵。

1969 年 6 月,茱蒂.嘉蘭(Judy Garland)去世沒多久,男女同性戀們在紐約市附近的酒吧裡哭泣與哀悼,但那時同性戀者無法公開接吻與牽手,否則將會被警方逮捕,於是在警方臨檢時引發衝突,即為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當時多數擁有男子氣概的肌肉男都躲在一旁,只有扮裝皇后(Drag queen)站在第一陣線,對著警方叫囂與挑釁,試圖捍衛自己的權益。這場暴亂後,美國同志運動的歷史便開始了,包括歐洲的部分國家,而紐約同志遊行(Gay Pride)於每年 6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就是為了紀念石牆暴動。許多藝術家曾拿石牆暴動作為創作題材,強調陰柔特質並非就是社會給予的意義:柔弱。個體性別是複雜的、難以作簡單的歸類,而無論擁有陽剛或陰柔氣質,只要是本身優點的特色,那便是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