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5, 2012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
關於「自由」,我們能想像無論於現實或網路的言論發揮、只要不侵犯他人便能盡情所欲地實施計畫、憑藉意志所作的行動、或是信仰的宗教不被迫害等,然而,世界上存有些專制國家並不認可自由的意涵,這些領導者認為人民擁有太多的自由與權益反而會影響政府的統治。
《The Lady》招喚了政治局勢的另一種想像,故事開始的背景是西元 1947 年,翁山將軍正進行緬甸從英國殖民獨立的談判,會議裡卻被其他的政客無情暗殺,脫離殖民後,緬甸國家進入軍事政權的時代。1988 年,翁山將軍的女兒翁山蘇姬(楊紫瓊飾)與丈夫 Michael(大衛.菲利斯 David Thewlis 飾)以及他們的兩個兒子 Kim 和 Alexander,正共同居住在英國牛津。翁山蘇姬接獲母親中風的通知便回到緬甸,她原先只有待一至兩個星期的打算,然而,她漸漸發現緬甸正面臨壓迫的暴力,並親眼見著蠻橫的士兵開槍殺害正在示威的學生及居民,於是翁山蘇姬決定要帶領緬甸爭取和平與民主。
這部電影的拍攝期間,翁山蘇姬本人仍然被軟禁將近十五年,電影拍攝完畢後,她剛好被釋放。我們都知道翁山蘇姬一直是很偉大的人物,而楊紫瓊將翁山蘇姬角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情緒感染人心,讓人看完電影後想要拿起手機 google「翁山蘇姬」。然而,這部電影仍有缺失之處,好比,我們輕易曉得電影裡翁山蘇姬的演講可以試圖鼓舞並喚起人民意識,但是演講內容卻一致的單調,沒有實在震撼的力量;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的鏡頭告盡一切抗爭的恐懼、突發的事發狀況、並襯托那隨時將被吹熄希望的微小光芒。翁山蘇姬的偉大不單只是她的愛發揮於緬甸人民、和她的丈夫與兒子,電影劇情的設計卻是單向的,彷彿翁山蘇姬理應是劇本格式下的正規英雄,事實上,翁山蘇姬本人所受到的挫折與磨難,比這部電影呈現的經歷還要更多,也沒那麼簡單,但是在影片裡卻無法看見翁山蘇姬的臨場挑戰,略為可惜。
這部電影仍帶來許多啟發與教育,讓我們能更了解、關心其它國家的局勢,而令人撼動的部分,除了楊紫瓊精湛的演出、歷史寫實的教訓,以及對於人物的敬畏。翁山蘇姬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