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8, 2016

烏克蘭的民主夢,被荷蘭人捏碎了


我在街上收到一份楓糖餅,外包裝是公投文宣,大抵呼籲公民們動起來參加投票,讓荷蘭政府根據民意,重新檢討影響政治經濟關係的《歐盟與烏克蘭聯合協議》(EU-Ukraine Association Agreement),並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Deep and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Area, DCFTA)一事有所表態。6日荷蘭公投,身邊幾位荷蘭朋友參與投票後,在吃飯喝酒的同時聊聊烏克蘭和歐盟政治。像我這種外國人就會說「荷蘭人應該要協助烏克蘭問題」,就有朋友說起,協助人權進展當然可以,但許多荷蘭人不覺得歐盟有能力處理這種事務,也不信任歐盟。

「你不相信歐盟,但你支持脫歐嗎?」我說完即喝了一口酒,等待回覆。幾個荷蘭朋友開始答腔,笑說已經懷念「荷蘭盾」的質感,但認真說起來,歐盟與烏克蘭簽定聯合協議,實屬重要議題,卻不見歐盟和荷蘭政府在協商過程中徵詢公民意見,也沒有呈現重要的溝通,換成台灣人口吻即是「黑箱作業」;荷蘭到底也是歐盟會員受益國,但在荷蘭國內可見不少荷蘭人除了對歐盟的持續擴張感到不滿,甚至質疑歐盟許多決策程序「不夠民主」,荷蘭人「疑歐」心態和英國人企圖「脫歐」的樣貌有些相像。

這是歐盟第一次和東歐國家簽署協議,2007年,歐盟和烏克蘭開始協商「聯合協議」;2013年,烏克蘭前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簽署聯合協議;2014年,新任烏克蘭「親歐盟」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和歐盟簽署聯合協議,除了能在經濟貿易上加強雙邊效益,也協助烏克蘭改革貪腐的政治和法律,強調民主、人權和基本自由,並提高市場經濟和永續發展的規模,逐步給予免簽證和免關稅的優惠,讓烏克蘭能接近歐盟的標準前往「自由民主」,並提案自由貿易協議,最終目標就是能讓烏克蘭加入歐盟。

《歐盟與烏克蘭聯合協議》至今獲得歐盟27個會員國通過,獨缺荷蘭。雖然有許多荷蘭公民、學者支持歐盟協助烏克蘭追求民主、自由和經濟,但多數荷蘭民眾質疑,歐盟的理想化、執行項目進程速度快、門檻標準不一,不但忽視烏克蘭在許多方面尚未達到「入歐標準」要求,卻讓烏克蘭草率過關(尤其烏克蘭政權貪腐嚴重,民眾質疑歐盟官員和烏克蘭領導階層「打交道」),不是先開放和歐盟合作,再讓烏克蘭慢慢改革,而應該是先要求烏克蘭內部先自行改革,符合逐項規定、達成目標後再和歐盟談合作。


荷蘭公投結果出爐,投票率32.3%(超過門檻30%),針對是否通過《歐盟與烏克蘭聯合協議》,61.1%荷蘭人投反對票、38.1%贊成,這表示有許多荷蘭人對歐盟政策感到「不信任」。荷蘭目前為歐盟輪任主席國,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對此表示,如果投票率超過30%,而且明顯是多數人「反對」,那麼歐盟就不能未經討論而擅自批准協議,意味著「聯合協議」中尚未執行的部份恐中止取消,而歐盟和烏克蘭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暫時不明。

反歐盟人士表示,這次公投並非針對烏克蘭的政治現況,而是荷蘭人對歐盟民主制度的不滿,參與投票的公民可能對俄羅斯、烏克蘭和歐洲的關係一知半解,卻用公投呈現批判歐盟、懷疑歐盟的態度。

也有荷蘭公民表示,許多民眾質疑歐盟,但知道若投下反對票,造成的結果可能是讓烏克蘭深陷俄羅斯的武力威脅和經濟制裁,因此選擇不去投票,投票率32.3%僅低空飛過公投門檻30%,也見許多荷蘭人對於公投主題將「荷蘭對歐盟的態度」和「歐盟與烏克蘭的關係」綁在一起,是「搶劫」了協議本身的重要焦點。

事實上,歐盟為了避免烏克蘭的經濟投靠俄羅斯,於是將和烏克蘭的「自由貿易協定」於今年1月1日起暫時生效,荷蘭公投結果若贊成,則正式生效。荷蘭國會上下議院皆已批准此協議,但荷蘭國會已經承諾會尊重公民的意願和思考。

新改制的荷蘭公投法不具強制力,但是公投法第九條明定,若確定辦理公投,不論公投結果為何,該協議/法案都必須暫停執行,直到荷蘭政府另行公告。公投確實沒有強制性,荷蘭政府可以漠視這次的公投表態,但政府若選擇此舉,在荷蘭政府和人民的背後就會產生更強大的負面政治效益,何況2017年荷蘭將會面臨大選。

英國將於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荷蘭媒體報導,荷蘭4月6日的公投結果正反映出荷蘭人懷疑歐盟的心態,被視為英國脫歐的「前哨戰」。

Sunday, January 17, 2016

時代力量進國會、綠社盟竟全軍覆沒?


綠社盟和時代力量被歸類為第三勢力,不同風格也不一樣的結局,時代力量進國會,綠社盟卻搖搖欲墜。外界認為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時代力量原先就和民進黨維持友好關係,民進黨有足夠的資源能協助時代力量獲得聲勢;但也有學者指出,台灣政治制度限縮小黨發展,政黨補助金門檻較高,才讓政治競爭變成某種程度上的懇求,成為政治明星的選戰。

綠社盟由綠黨和社會民主黨所組成,為「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綠黨關心草根民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社會平等,而社會民主黨是標舉「社會民主」的新政黨,政治理念最進步。綠黨召集人李根政為社運領袖,社會民主黨主席是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范雲,也具有野百合學運背景,兩黨結盟讓社運界有高度期待。

2014年「公民組合」發起,以籌組政團目的為號召,計畫2015年成立政黨、2016投入立委選戰,以打破藍綠的政治壟斷。但成員在立委席次的意見上沒有共識,「公民組合」分裂派系,林峯正、林世煜等人組成以男性為主的時代力量,而范雲、呂欣潔、陳尚志等人則另外成立社會民主黨。

「公民組合」核心人物黃國昌則在兩黨躊躇之間,最後選擇加入時代力量。

時代力量逐漸塑造政治明星,卻不見主張和實際政策,相比之下,社會民主黨較擁有完整政策以及明確的立場。即便社會民主黨結合綠黨後民調數字依舊低迷,仍宣示不向財團、大黨靠攏,社民黨內成員更不願表態是否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並強調「候選人政策必須符合理念」。

綠社盟此舉讓人想到「挺柱女孩」伊梓帆也曾不斷表示「我們支持對的事情、支持對的人」,究竟挺誰不得而知;但到選舉投票前夕,范雲受訪時表達「長期支持婦女參政」,鬆口表態支持蔡英文,跟當初因「和蔡英文手作『愛心便當』」受外界質疑,范雲的回應相對軟化,而綠社盟候選人也拋開矜持,讓民進黨協助提高知名度,支援催票。

從排斥大黨,到接近民進黨而成為「泛綠」政黨的綠社盟,讓第三勢力的選票有些動盪。即便有學者認為「在野大聯盟」本是互助合作,但外界依然嘲諷社會民主黨立場前後不一,再加上范雲在一面批評民進黨、又一面靠攏民進黨的同時,使得支持綠社盟的選民無法理解眼下狀況,也讓民進黨和第三勢力的選情之間產生了變化。

雖說人人皆可「政治出櫃」,但既然政治忠於理念,判斷局勢後卻又突然選邊站,讓許多民眾好奇范雲對選舉的評估。范雲受訪時表示,這只是忠於自己的理念,而不是綠社盟選戰策略。將一切的表態歸為自己,由自己承擔輿論,堅稱此舉和所屬政黨無關。

但是「理念」真不會被「現實」妥協?李晏榕,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之女,作為資本家的女兒,卻為社會民主黨競選立法委員,即讓人察覺其立場是否錯置或矛盾。友達光電曾受到環境汙染的質疑,李晏榕當時表態友達不應迴避責任,政策制定環境維護的規則,財團就得遵守。她試圖掙脫「李焜耀女兒」的標籤,強調「外界要看的是『李晏榕』本人、『李晏榕』的人品和思維」。

同樣地,李晏榕日前會面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綠社盟內部雖然意見激烈,也對外強調「這是友善交流,不是選舉合作」,或由李晏榕本人承擔輿論,以類似的「和所屬政黨無關」招式切割。社會民主黨既追求環境保護,又宣稱維護勞工權益,但不可否認友達曾壓榨過勞工、曾危害環境,綠社盟成員未循黨內程序拜會他黨候選人(尤其是具有政治爭議的宋楚瑜),李晏榕若成為立委,該如何保障人民權益,會不會從排斥財團、大黨的立場,進而面向財團的靠攏、或政壇的利益割捨?都讓許多支持者深感疑慮。

此次選舉結果,綠社盟政黨票得票率為2.52%,和台聯的2.50%加起來才5%,低於時代力量的6.10%、新黨的4.18%。在歐洲,社會民主黨皆擁有工運的基礎,綠黨也經歷多年才進入國會,而台灣的社會民主黨成員多為名校畢業、知識菁英,未見扎實的勞工階級,定位和路線都不夠明確(或僅立足於婦女、性別運動),區域立委候選人沒有深耕,突如其來的「空降」,人民如何相信你想要長久耕耘,更不用說政黨成員的不穩定性讓支持者無可奈何。

即便如此,部份年輕選票仍願意給綠社盟機會、讓綠社盟早日實施政策理想;綠社盟也應認真看待此次選舉經驗,省思「以理想檢驗他人,以現實諒解自己」。